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业服务>>行业资讯

蓝海中的太平洋——社区居家养老

和君健康养老产业研究中心 李佳楠


 

我国养老从“十一五”期间开始,就逐步制定了“9073”或“9064”的政策,即90%的老人居家养老,6%或者7%的老人在社区养老,4%或者3%的老人在机构养老,无论数字如何,都可以看出,社区居家养老才是我国未来养老产业发展的基础所在,如果说养老产业是一片蓝海,那么社区居家养老市场就是这蓝海中面积最大的太平洋。
 


 

然而,在近几年高速发展的养老产业中,被市场与大众关注的大多都是中高端的养老机构、养老地产项目,而受到更多政策鼓励与支持,未来将在中国养老市场中“挑大梁”的社区居家养老反而倍受冷落。


 

一、社区居家养老是什么


 

1、便捷、实惠的养老方式


 

社区养老与居家养老是两个很难完全割裂的概念,与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概念不同,社区居家服务不仅仅是为活力老人提供文化娱乐和生活辅助,其重心与重点也是为刚需老人提供服务。总体而言,社区居家养老是通过以社区为基础的各类服务,尽量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进行养老,推迟其进入专业养老护理机构的时间。从老人及家属的角度,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成本更低、更加注重亲人间互动的养老方式。


 

去机构化是目前全球养老产业的发展。在老龄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多个养老产业发达的高福利国家的传统养老系统也开始不堪重负,养老机构的建设速度很难与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相匹配,而高额的费用也让养老与医疗保险系统难以为继,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开始提倡老年人在社区中进行养老,并为此提供大量资金支持。社区居家养老第一次在全球范围内享受到与机构养老相同的扶植待遇。


 

2、解决基础民生的养老方式


 

养老产业具有其天然的社会福利属性,是基础民生产业之一。因此,尽管近几年产业政策利好明显,但政策在产业内扶植的,定然是解决基础民生的、为大多数百姓服务的养老服务,而非中高端养老市场。而即将面对超过9成以上老人的社区居家养老从2015年开始成为了政策扶持的重点。


 

以北京为首的各省市纷纷出台《养老服务条例》或者《居家养老服务条例》,通过强制要求的方式,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筹划场地,北京更是在今年7月发布的《关于加强本市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养老设施建设通知》,要求新建小区的养老配套设施无条件移交给区民政,并由民政部门安排专业人员进行运营与服务。同时,从一二线城市,原本属于政府行为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开始招募民营企业进行专业化运营与服务,与社区居委会脱离,进一步对民间资本打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大门。


 

3、需求综合性服务的养老方式


 

在养老通过商业化得到发展的典型代表美国,近年来,一种叫做“PACE”(Program of All-Inclusive Care for the Elderly)的基于社区的养老模式受到了广泛的认同与来自政府的大力推广与资助。简单而言,这就是一种在社区内,通过提供综合的、跨行业与领域的服务,让老人能够尽可能推迟进入机构的时间,在“PACE”模式当中,最为值得借鉴的便是其提供的综合性服务,其中包括日间照料中心、基础护理、住院治疗、紧急救助、特殊服务通道、康复护理、居家护理、药物指导,也包括在社区中心进行的社工服务、文娱活动。通过多种服务的结合才能够让社区居家养老对养老机构起到替代作用。


 

二、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


 

1、表面丰富下的贫瘠


 

截止2015年底,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不足8万家,社区养老床位278.7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12.5张。目前,各省市按照国家要求出台《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或《老龄产业“十三五”规划》中均提到,到2020年将大幅提高社区养老的覆盖率,部分地区将达到100%。但是,这种统计数据是按照每社区拥有一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计算的,而我国每一社区约有3000至10000人不等。这意味着,通常仅有300到500平米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需要承担社区内几百至几千名老人的服务需求。同时,由于服务与需求脱节,运营能力低下,风险责任不明等原因,大量记录在案的社区养老机构常年大门紧闭,并未真正对外营业。因此即使在未来几年,我国统计上社区养老覆盖面积达到80%以上,依然只能表明社区养老服务在政策上达标,而市场需求远未满足。


 

无论从服务供给还是消费需求上看,北京都是全国养老产业发展领先的城市。然而,在本月刚刚发布的《2016北京养老产业蓝皮书》上看,北京目前正在使用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占比不到两成,而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并未发挥自己应有的服务水平,反而与家政公司因为服务同质化明显而陷入恶性竞争。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率远高于使用率,缺乏的是将可见消费潜力转化为消费行为的有效服务。


 

2、真的会有3%-4%的老人进入养老机构吗


 

根据我国“9073”与“9064”的政策,将有3%-4%的老人会在机构进行养老,然而,这一数字是否真正具有可实操性呢。在世界老龄人口比例最高、养老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日本,也仅有不到2%的老人在机构中进行养老,其余老人还是生活在家中与社区中的。从不同类型养老设施在产业中的分工上看,机构养老是为那些已经无法继续在社区中生活,需要全天的、专业的、医疗性质重的照料的老人准备的。这也是为何国外养老从业者对我国大量针对活力老人的机构表示惊讶的原因。


 

因此,按照人口统计进行推算,我国目前拥有2.22亿老人,超过2.1亿老人将需要进行社区居家养老,这一市场潜力难以估量。


 

3、基础需求尚未被满足


 

正在如火如荼推行过程中的医养结合是中国养老服务未来的趋势所在。大量的医养结合关注点都在能够与3级以上医院进行合作的大中型、中高端养老机构,或能够自建康复等专科医院的大型投资类项目上,而从政策驱动开始进行的社区居家养老层面医养结合并未被关注。


 

老人对于社区居家养老需求最为强烈的便是就餐、家庭日常照料与医疗护理三类,这其中社区居家养老最具竞争力的医疗服务发展最不成熟。近期,上门医疗的法律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医疗机构以家庭病床、巡诊等方式开展的医疗服务,属于合法执业行为,北京将在四个区开展试点工作。同时,中医药进社区的活动也逐步展开,社区居家养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首先解决老人最为基础的服务需求。


 

三、什么样的社区居家养老收到欢迎


 

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连锁化是未来社区养老发展的趋势,也是成功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必备的要求。然而,如何做到这几点则是目前从业人员们在不断思考与尝试的。


 

 傍好政府这棵大树。社区居家养老的社会福利属性,因此依托政府能够给予的免费资源,依靠政府的信用背书,争取政府购买服务扩大知名度与客户群是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必经的一步。


 

 提供差异化服务。目前,各类上门服务,如家政、送餐、上门美容理发等都已经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因此,新兴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难以在这次服务方面与之展开竞争,不如与优秀企业进行合作避免恶性竞争。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应该更专注于老人的特殊需求,如医疗、老年教育或者各类文娱活动、精神慰藉等,此类服务的进入壁垒与附加价值高,能够避免陷入低端竞争的循环。目前来看,具有一定资质的上门康复护理、能够接收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日间照料机构、提供专业老年餐的中央厨房都是受到市场欢迎的。


 

 分层次设置机构,提供服务。如前文所说,通常一个社区内拥有几百到几千名老人,按照行政区划区分的社区面积较大,一个社区服务中心难以满足所有老人的需求。因此,北京市提出了社区养老驿站的服务方式,将服务分散成小散点,围绕着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社区内老人提供辐射化的服务。这种中心+散点的方式是未来社区居家养老机构连锁化的形式之一。


 

 开源节流解决资金问题。社区居家养老机构需要规范化与连锁化便是为了解决最重要的资金问题。目前国内大量社区居家养老机构依靠政府的补贴生存。规范化与连锁化的机构能够通过合理安排服务人员、加强效率降低服务成本。同时,社区居家养老机构通过提供带有高附加值的产品与服务,如老年用品销售、老年旅游产品、专业医疗康复服务等赚取更加可观的收益。


 

 服务包满足不同需求。近期上海市开始推行“养老服务包”,这也是未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趋势之一。这一方式解决社区居家养老认知度低,老人消费缺乏主动性等问题。标准包+自选包的方式,降低老人接受服务的难度,提高服务提供者的标准化运作,满足老人的不同需求。


附件

打印】【关闭